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寺院简介 > 网站简介
菩提道次恒修教授

菩提道次恒修教授(四种)

札迦大师 说

民国比丘释法尊 译

 

菩提道次恒常修法

敬礼曼殊室利菩萨

我等欲以修菩提心为主要者,有慈氏菩萨传无著菩萨修菩提心法,及曼殊菩萨传静天菩萨修菩提心之二派。慈氏菩萨所传由七重因果门修法中,初修知母者,谓诸有情无一可云未为父母,故应修云,如我生生无有始际,如是一一有情为作慈母亦皆无量。二修念恩者,谓应修云,如我现世父母恩育,如是一切诸有情类为父母时悉皆大恩。三修报恩者,谓应修云,此诸有情昔唯于我广作恩,我于此等未曾恩酬,今于现法应正报恩。四修可意慈者,我等今者将诸有情分为二品,谓诸可意及不可意,然诸有情悉是父母,更有何理而非可意,由诸有情悉父母故,随其所见一一有情,应修悦意起是念云,此皆父母皆是恩者。五于有情所修悲愍者,谓应修云,此诸有情堕则堕于生死海中,受则无间受三苦恼,实可悲愍,更修悲云,为此一切有情利故,唯愿获得无上珍宝(注一)佛胜道已,速令解脱生死流转。六修增上意乐者,谓应修云,一切慈母诸有情类,匮乏安乐苦恼逼切,愿此一切诸有情类悉具安乐,离众苦恼及苦恼因,斯唯应我独一负荷,故我愿将此诸有情,获乐离苦安立佛地。七修菩提心者,谓应念云我自今日为利一切诸有情故,愿我速得等正觉位,如是名修愿菩提心,我从(注二)今日为利一切诸有情故,唯愿速得胜菩提道,是为修习行菩提心。

曼殊菩萨传静天菩萨由自他换门修菩提心中,初修自他平等者,谓应修云,自他有情欣乐厌苦一切所同,犹有何缘分别亲疏(注三)妄起贪嗔。次修自他换者,谓于先时爱自弃他,今后应修爱他弃自,令彼二心执位换易,其后应如前所说愿行二心。

由仪轨受愿行心(注四)者,诸佛及菩萨唯愿忆念我,如昔诸善逝发大菩提心,于菩提学处如次而安住,我为利有情亦发菩提心,于菩萨学处如次当修学,三念完时应起获得菩萨律仪胜解,次生喜(注五)云,“我今有果利,善获得人身,今生佛家中,复得为佛子,我今应励力,作顺种族(注六)业,无秽净种中,应顺无浊行。”

 

菩提道次第恒修补足(注七)

敬礼曼殊室利童子

兹已摘出修学珍宝菩提心法,今应略书彼补足中净治下中士夫觉慧。如宗喀巴大师云,“暇满(注八)难得寿无暇,意修能息现法境,”应如是修我等有暇珍宝依止,此唯长时集福所致,非以侥幸而能得此胜身依止。此暇满因,须以断除十种不善净戒为基,复须施等以为助伴,无垢净愿结合其间,然今我等岂能修此少分因耶?又应修念:今若徒失此暇满身,如此之身后则难得,如是修习能息贪著现法境界,乃至于此现法富乐、衣食丰足等,未见无利未息耽著,恒应修习。又应修云,我今寿命短促无暇,不能久住速至死际。大师又云,“业果(注九)无欺生死苦,数思能息后世境,”谓应修云,我等除此诸恶业未作余业,其业异熟亦唯成熟于自己身,非于他身其果可熟,由诸业果无欺诳故,彼果至时,何能堪忍,如是非仅业果无欺,即凡任堕生死中者,悉为三苦无间逼恼。若思及此,岂能不生极大怖畏,犹如生存掷诸火坑,此上是修下中士夫觉心方便。

如是乃至于自相续生死耽著未息以来,应于多门思惟修习,若能乃至于此生死耽著止息昼夜时中,唯求解脱心未生来恒修习者,若时起心唯欲解脱生死苦恼,尔时乃是出离心生(注十)。彼出离心若无清净发心摄受,仍非能得无上佛因,如云,“若无清净发心持,彼出离心终不成,无上菩提乐因故,智者应发菩提心,”如是出离及菩提心并正见三(注十一),赞为三种最殊胜道,故于生死先应策心厌舍出离,次应从此出离生死胜意乐中,极为引发胜菩提心,一切道身悉摄于此,故应于此善修觉慧。

由于无始来极串习故,现在自心任运于此五种取蕴计我心生,彼即无谬我见行相,彼计自体五取蕴法为自我者。若彼五蕴实是我者,如蕴有五,我亦应成异体五我,不应正理。又我唯一,如是五蕴亦应成一,不符正理。若谓有一离蕴我者,应将诸蕴一一除遣,除蕴之余,应有所示,谓此是我,彼亦无故,不应正理。宗喀巴大师说于此中应以四种要义观察最为切要。谓我等乃至极重睡眠一切时位,心中恒坚执我而住,此即生死根本萨迦耶见,是为初要所破决定义,然所破我与五聚似和杂有,非离蕴外别有我现。

第二切要周遍决定要义者,谓观此我与所设依止五种蕴聚,为一为异,更无所余第三可得(注十二),是名周遍要义。

第三离谛实一决定要者,谓我与蕴若是一者,如蕴有五,随于一人应有五我,便成过失。又应如我唯一无长,如是五蕴亦应成一,仍是过失。

第四离谛实异决定要者,谓若异者,除诸蕴后应有独我。

第二决择修学法无我义有二,谓决择修有为无性,及决择修无为无性。初中有三,谓色、心及不相应行。初譬如身,谓非唯于骨肉等事五支(注十三)和合假身体上,以分别心而强设施,定觉有一自性,实身于我等心显现莫止(注十四),是为所破显现道理。若如是身于骨肉粗事五支和合上有,则应与此骨肉粗事五支假体,或一或异。若谓一者,此骨肉等粗事五支和杂之身,由自父母不净成故,则识最初所托所依二滴不净,亦应成就骨肉等事粗重五支和杂之身,如支有五,身亦应成五支和五(注十五)。若谓异者,应除头等一一支后,余有可见,实身为此,然如是身实非有故,应作是念,如所执身毕竟是无,引起定知将护修习。

第二譬如今日之识,谓若非唯于今日中午前午后二识之上,由分别心假设建立,定执有一自性真实今日识者,则与今日午前午后二识相望,或一或异,若谓一者,则于今日午前识上,应有今日午后识住。若谓异者,则将今日午前午后二识除已,应另余有今日识在,而实不尔,故如是识毕竟非有,引起定知如前修习。

第三以时一年为例,谓非唯于年设所依十二月上分别假立,执有自性年可得者,与十二月或一或异,若谓一者,月有十二,如是年亦应成十二。若谓异者,十二月分一一除后,应有实年亦云即此,彼非有故,如是实年毕竟为无,如前引起定知修习。

第二决择修习无为无性者,譬如虚空,方隅虚空有多分故,应与彼分,若异若一,如前观察,引起定知修习无实。

总之,若我若蕴山城宅舍生死涅槃一切诸法,下至无有极微尘许非分别设实自性法,于此定知专一修习,住等引时皆如虚空,后得一切境界显现任运,而知悉无实性,唯依因缘和合而起其性虚伪,是名后得如幻瑜伽。

由善修习二种瑜伽中(注十六)为所依止,以观察力引发身心二种轻安,即以轻安之所摄持三摩泗多,建立名为行相圆满毘钵舍那。

况得修此第一道,如同大师(注十七)所教诲,闻名亦庆具善根,我等乃至寿未没,唯应专一善修此。

 

修止记录至极须要

敬礼恩师妙吉祥菩萨

如云灭除五过失,勤修八断行,必须由依能灭五过八对治行门中修习。于三摩地起方便时,懈怠是过,彼有四事能为对治,谓见定德所起信心,及于正定希求欲心,于三摩地勤修精进,及勤勇果所有轻安。

正精进修三摩地时,忘记圣言是其过失,念能治彼,其念亦非仅不忘记正所缘事,必须令心于所缘事专一缘虑,并与最极明利定知策励随行。平等安住三摩地时,沉掉二法是彼过患,正知治彼,谓由正知善察沉掉为生未生,上慧行者,沉掉初起能知能断。中慧行者,起已无间。劣慧行者,亦须沉掉生已未久,能知能断。

若尔惛昧与沉掉二差别云何?答:于所缘事,极不明了身心重坠为行相者是名为惛。若心黑暗,及于所缘心虽不散,然无澄分及明显相,念力赢劣是粗分沉。若时虽有澄明二分,然于所缘决定印知,策力稍缓是微细沉。能治此者,谓思三宝真实功德,思惟作意诸光明相,及将风(注十八)心与虚空合诸教授等。

若心于所缘事,不能安住无动乱相,稍流荡者是微细掉。对治此者,依念知极苦修习。若依念知,犹不能住流趣爱境者是粗掉举。能治此者,应修无常,三恶趣苦及生死苦,并修猛利(注十九)断掉方便诸教授等。

沉掉起时不作行者,是为过失。能治此者,谓于现掉生已无间,正了知已修能断行。又若彼心,于所缘事,极为励力知明利者,明分虽有,然掉举增盛,住分难得,若不励力极缓慢者,虽有住分,然沉势增加,明分难得,是故自测其心。若觉自心高量齐此掉举生者,则稍缓住,若觉住此有沉起者,则应稍举令适中住。此二中间,先从掉举摄录其心寻求住分,住分起时谨防沉没,令心明利,明分出生。

于此二分,轮次将护,以此成办,无过等持。不应保信,无决定知,明利明分,仅有少许澄净之心。如是细分沉掉皆灭,心于等持相续转时,作行是过。治此过者,谓不作行沉掉对治,缓住于舍,(五过八行,辨中边论,修四神足时广说。)由如是理义修习故,渐次能得九种住心,亦当成就身心轻安正奢摩他。愿依坚固止,住毘钵舍那,尽拔诸烦恼,所知障过失。

 

恒常相续修止记录极不宜离

敬礼三恩本师曼殊室利菩萨

寂止所缘虽有多种,缘能仁像修尤为重要,谓于显教能随念佛,于密乘中,随顺修习本尊瑜伽,故义极重。

以六力门能生无过九种住心,四种作意胜三摩地。彼修法者,谓六力中初以闻力,能成九种住心中初正在心,此是最初随其所闻正教授义,内摄其心令善安住,于此时中,有内心(注二十)现能识分别,谓内自觉分别繁多,如陡坂上极瀑流水。

二由思力,能成第二相续住心,谓前初心安住所缘,所有相续今数思惟将护修习,此亦令彼流转稍能连属门中,将护相续,尔时内觉诸妄分别暂有止息,谓内自觉所有分别,时起时没,如峡涧水。此二住心,三摩地少沉掉众多,心于所缘,须极策励方能攀缘,故是四种作意之中,最初励力运转时位。

三由念力能成二心,谓三安住及四近住。如其次第,心从所缘若时流散,速疾忆念先所缘境,仍于所缘安置令住。又于最初发起念力决不令其散失所缘,并将内心从宽缓性渐渐收摄,令住微细高上境性。安住心时,于诸分别(注二十一)起疲劳想,谓内自觉,所有分别如山岔处,所有池水无逆缘扰,似能安住,若遇违缘仍不安止。

第四由其正知力故能成二心,谓五调伏及六寂静。如其次第,先由正知了知,流散于分别相及随惑相所有过患,制令不流于三摩地,令发欣喜而调伏之。又以正知了知散乱所有过患,于三摩地息灭不喜,令心寂静。

第五由其精进力故能成二心,谓七住心最极寂静,及第八心专一所缘。如其次第,下至微细分别随惑,亦勤功用断而不受,令极寂静,又以是力,令沉掉等于三摩地无能障难,成就无间相续等持。从三住心乃至第七,此五虽能多分安住,然为沉掉数数间缺,是为第二有间运转作意之位。第八住心时,内心自觉分别作行(注二十二),谓诸分别如大海浪,随分别起,略依念治任运寂灭,无诸形跡。尔时虽须恒依功用,然诸沉掉无力障难,能常时修是为第三作意之位,谓无间缺运转作意。

第六由其串习力故,能成第九等住住心,谓不复须恒时依止念知功用,已起正定,任运转趣所缘境故,尔时沉掉不能障难,复不恒常依功用故,是为第四无有功用任运运转作意之位。

如是第九住心,是为欲界心一境性随奢摩他(注二十三),若尔真奢摩他齐何量耶?谓由获得身心轻安位,庄严经论云,“修彼不作行,次得彼身心,广大轻安已,有作意应知,”言作意者即奢摩他。

若尔轻安其相云何?如集论云:安者止息身心粗重,身心调畅为体,除遣一切障碍为业。言粗重者,谓自身心于诸善事,如其所欲无有堪能。若时得能治彼轻安,止息身心无堪能性,转成至极调畅随行。

又彼身心圆满堪能,初得定时,已生细分,次渐增盛,转成轻安,及专一境真奢摩他。又彼众相圆满易知轻安将生,所有前相,谓觉顶上似重相起,然非苦相,彼起无间,离心粗重,能治粗重,心轻安生。次由依彼轻安力生,有能引发身轻安风于身中转,若彼风转充遍全体,时身粗重悉皆远离,能治身重,身轻安生。次由彼力,引发身体广大安乐,由彼乐力,复能引发慰意适悦心内轻安。次复引生胜身轻安,心中亦起最极殊胜欢喜踴跃。自此之后,先发轻安,势力渐缓,然非轻安息灭退失,谓初起触躁动内心,粗触退已,有不动乱,微妙轻安,随顺定转,如影随身。心中喜跃亦渐退没,心于所缘,依止安住,远离跃动不寂静相,是为获得真奢摩他。此奢摩他,是初静虑近分所摄,是为获得等引地中少分作意。外道诸仙,由世间道,乃至远离无所有处,以下诸贪及神通等,皆须依止奢摩他修。内道由以真出离心及菩提心势力任持修习无我,证得解脱及遍智地,亦须依此奢摩他修,故此寂止是内外道二所共同。

菩提道次恒修教授 终

民国十九年腊月五夜译于川边甘孜札迦山林避嚣茅室

 

注一:【珍宝】是可贵难得希有等义,形容三宝佛道等用之。

注二:【我自】等五句,与【我从】等五句,文无大别,而言初为愿心,后为行心者,意为初五句,重在希果,后五句重在为果行因也。

注三:不应【分别亲疏】品类起【贪嗔】者,有二种修法,一就有情欲乐同故,如文中说,二就有情,皆父母故,亦不应分别亲疏差别也。

注四:谓依仪轨受持愿行二种菩提心法,文中【我为利有情】等二句,是发愿菩提心,于菩萨学处等二句,是发行菩提心,若于日日晨时受者,应先盥漱,次于佛像等前,或设供品,观想诸佛,宛如亲在,(依密轨者可加请圣)次供七支,广略随宜,礼毕跪而合掌,口诵心想,三念毕时,起得成圣解。

注五:生喜者,谓自己发胜菩提心胜出世间所余有情,亦能超过二乘圣者,是应赞叹,发欢喜心,时时系念,作菩提萨事,此文亦跪诵,次供七支,毕已礼佛。

注六:【顺种族】者,指佛种而言,即菩萨也,彼业即走菩萨行,自应随学也,又后二句,谓自应作顺佛事业,决不作恶,混淘染污诸佛菩萨无垢无瑕之净妙种也。

注七:前书是专明修菩提心法,此书是充满补足前书之加行支分等,故名【补足】耳。

注八:此颂中初四字明人身难得义,暇有捌种,满有十种,如瑜伽师地论说,次三字明寿量无常,谓终日忙碌,无暇修习真实之佛法也,次二字谓诚意数修上说二,后五字谓由修力,能于现法可爱境上,止息贪著之心也。

注九:初四字说业无误失定感自果,次三字明虽作善业可生人天,然一切处,无不是苦,后五字说能修一切世间皆苦,则贪著后世生人天中之心俱可断也。

注十:自相续即自身,【生死】即世间,谓贪著自身流转世间受有漏乐之心也。

注十一:真出离心,谓真厌世间生死,希求解脱涅槃之心,若二乘人起此心时,即是入资粮道之始也。

注十二:是宗喀巴大师,三种最胜道中所赞也。

注十三:五支谓两手两足及头,或头与身含为一支。

注十四:是为所破之我,于自内心显现似实有之道理,是四种要义中之第一,但此所破,须善决择,破过则堕断见,破之不及,则成常执。

注十五:【五支和五】者,谓身既与支无异,则身应成五,彼一一身,又各各皆应是五支所和成如是则一人应有五身二十五支也。

注十六:【二种瑜伽】即前文所说住时定一切皆空之如虚空瑜伽,及从定起后,见一切缘起法,悉同幻化之,如幻瑜伽也。

注十七:【大师】指宗喀巴大师,【庆】谓自生随喜也。

注十八:观想身中中脉之中间与脐平处,有白色之大空点,大如雀卵许,由修内风之力等,忽自顶出,与虚空空性相合,摄心专一等,此是密乘教授,重在师传,故不广说。

注十九:猛利方便有二种,一谓极力系念于息,数五数十等,二谓观想上息白色,自鼻孔入,极力下压,下风黄色极力上冲,二风触于脐间,形入瓶状,此等观修力等亦是密法,不广述。

注二十:初修定时分别极多,自亦能觉察认识,有如是能觉察之心,任运显现于内也。

注二十一:自心稍住,分别忽起,令心厌烦,生疲劳想,此时住定与散动略能平均,前心动静少也。

注二十二:此时心多安住。分别或起然不能扰乱定心,亦无自在久住之力,故唯有妄动欲起之相,心能觉察,亦能对治也。

注二十三:【随奢摩他】者,是奢摩他因,非真奢摩他,未得轻安故,如解深密经说。